再见,搜索框。你好,聊天框。

我从没想过,2025 年最大的用户习惯改变,竟然会是我们对于 Google 这类传统搜索引擎的依赖,从过去近乎百分之百的信息垄断,骤降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不是空穴来风。我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人获取信息的首选,已经从"搜索"变成了"问 AI"。
说实话,我自己是后知后觉的。直到最近,我看到 Stripe 的创始人 Collison 兄弟采访独立开发者 Peter Levels,才被点醒。Peter 提到,他个人博客的流量来源,在短短一个多月内,来自 ChatGPT 的占比从 5% 暴增到 20%。这个数字,非常夸张。
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就算用户通过 AI 得到答案,大概也懒得点进来源链接一探究竟——至少,我自己多数时候是这样,除非对来源真的特别好奇。
这件事也让我开始反思,其实我自己也越来越依赖 AI,甚至有时会不自觉地全盘接受它的建议。大概在今年五月,我想更换我的汽车牌照。听说有个私营的"阿尔伯塔摩托协会"(AMA)能换到更好的车牌,我便打算去那里办理。我为什么会觉得一个私营机构有义务为我服务呢?因为我问了 AI,它告诉我:这属于公共服务,所有挂牌的私营部门都必须受理。结果,我到了现场,理所当然地被拒绝了。
这虽然是个小插曲,却反映了一个巨大的趋势。连 Google 自己都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最近他们紧急推出 AI 搜索模式,正是因为其传统搜索业务的下滑程度,已经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传统搜索模式与 AI 聊天模式的根本区别。
OpenAI 的联合创始人 Greg Brockman 的故事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他过去是 Stripe 的技术长(CTO),一个顶尖的技术专家,但为了创办 OpenAI,他也是从零开始学习 AI。在一段访谈中他提到,早期他用 AI 时,会特别注重隐私,甚至开无痕模式,不想让 AI 或 Google 知道太多他的个人信息。
但随着 AI 的发展,他发现,当 AI 对他有越多了解——例如,长期使用同一个 ChatGPT 账号后,AI 掌握了他的个人背景、思考模式和偏好——AI 的回答就越精准、越好用。这正是现在许多人觉得 ChatGPT 的"记忆功能"体验绝佳的原因。
"上下文(Context)"——这就是传统搜索与 AI 聊天的最大分野。
这个挑战,其实和我们平时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境如出一辙。很多人提问时,往往只抛出一个大问题,缺乏足够的上下文。我们当然可以尝试回答,但一个真正有价值的答案,可能需要我们先反问你十个、甚至一百个问题,来补足必要的背景信息。
举个例子:
- 当你问一个关于编程的问题时,我需要知道你的编程基础:是完全没写过?学过但忘了?还是偶尔会用?这三种情况下的回答,截然不同。
- 当你讲"用 AI 做某件事遇到问题",我会想追问:你用的是哪个 AI 工具?版本号多少?最重要的,"参数"(比如 reasoning efforts)是怎么设置的?
要完美解决一个问题,我们需要的上下文,可能长达数千字。
说了这么多,我想给出两个具体的建议:
1. 提供"过量"的上下文: 无论是问 AI 还是问真人,请养成习惯,尽可能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过去的 Google 搜索框无法处理太长的句子,但对于现在的 AI 来说,上下文越丰富,它给你的答案就越贴近你的真实需求。
2. 实践"AI 优先"策略: 除了极少数不适合的场景,我们都应该尝试将 AI 作为解决问题的首选工具。无论是浏览信息(用 Perplexity Comet)、写代码,还是规划行程,你用得越多,就越能体会到 AI 带来的思维跃升。
感谢你的阅读,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欢迎在下方留言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