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搜索框。你好,聊天框。

我從沒想過,2025 年最大的用戶習慣改變,竟然會是我們對於 Google 這類傳統搜索引擎的依賴,從過去近乎百分之百的信息壟斷,驟降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不是空穴來風。我觀察到,越來越多的人獲取信息的首選,已經從"搜索"變成了"問 AI"。
說實話,我自己是後知後覺的。直到最近,我看到 Stripe 的創始人 Collison 兄弟採訪獨立開發者 Peter Levels,才被點醒。Peter 提到,他個人博客的流量來源,在短短一個多月內,來自 ChatGPT 的佔比從 5% 暴增到 20%。這個數字,非常誇張。
這徹底顛覆了我過去的認知。我一直以為,就算用戶通過 AI 得到答案,大概也懶得點進來源鏈接一探究竟——至少,我自己多數時候是這樣,除非對來源真的特別好奇。
這件事也讓我開始反思,其實我自己也越來越依賴 AI,甚至有時會不自覺地全盤接受它的建議。大概在今年五月,我想更換我的汽車牌照。聽說有個私營的"阿爾伯塔摩托協會"(AMA)能換到更好的車牌,我便打算去那裡辦理。我為什麼會覺得一個私營機構有義務為我服務呢?因為我問了 AI,它告訴我:這屬於公共服務,所有掛牌的私營部門都必須受理。結果,我到了現場,理所當然地被拒絕了。
這雖然是個小插曲,卻反映了一個巨大的趨勢。連 Google 自己都不得不面對這個現實——最近他們緊急推出 AI 搜索模式,正是因為其傳統搜索業務的下滑程度,已經到了無法忽視的地步。
這背後,其實反映了傳統搜索模式與 AI 聊天模式的根本區別。
OpenAI 的聯合創始人 Greg Brockman 的故事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他過去是 Stripe 的技術長(CTO),一個頂尖的技術專家,但為了創辦 OpenAI,他也是從零開始學習 AI。在一段訪談中他提到,早期他用 AI 時,會特別注重隱私,甚至開無痕模式,不想讓 AI 或 Google 知道太多他的個人信息。
但隨著 AI 的發展,他發現,當 AI 對他有越多瞭解——例如,長期使用同一個 ChatGPT 賬號後,AI 掌握了他的個人背景、思考模式和偏好——AI 的回答就越精準、越好用。這正是現在許多人覺得 ChatGPT 的"記憶功能"體驗絕佳的原因。
"上下文(Context)"——這就是傳統搜索與 AI 聊天的最大分野。
這個挑戰,其實和我們平時解決問題時遇到的困境如出一轍。很多人提問時,往往只拋出一個大問題,缺乏足夠的上下文。我們當然可以嘗試回答,但一個真正有價值的答案,可能需要我們先反問你十個、甚至一百個問題,來補足必要的背景信息。
舉個例子:
- 當你問一個關於編程的問題時,我需要知道你的編程基礎:是完全沒寫過?學過但忘了?還是偶爾會用?這三種情況下的回答,截然不同。
- 當你講"用 AI 做某件事遇到問題",我會想追問:你用的是哪個 AI 工具?版本號多少?最重要的,"參數"(比如 reasoning efforts)是怎麼設置的?
要完美解決一個問題,我們需要的上下文,可能長達數千字。
說了這麼多,我想給出兩個具體的建議:
1. 提供"過量"的上下文: 無論是問 AI 還是問真人,請養成習慣,儘可能提供豐富的背景信息。過去的 Google 搜索框無法處理太長的句子,但對於現在的 AI 來說,上下文越豐富,它給你的答案就越貼近你的真實需求。
2. 實踐"AI 優先"策略: 除了極少數不適合的場景,我們都應該嘗試將 AI 作為解決問題的首選工具。無論是瀏覽信息(用 Perplexity Comet)、寫代碼,還是規劃行程,你用得越多,就越能體會到 AI 帶來的思維躍升。
感謝你的閱讀,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