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裡的 Minimalist Entrepreneur 作者,Sahil Lavingia
談談 Sahil Lavingia,就是寫《極簡創業家》的那位。
大概三五年前吧,我就讀完了這本書。說實話,那之後自己做事,並沒有太刻意去實踐書裡的方法。倒是 Ray 跟我說過:該買的工具、資源要捨得花錢,例如好用的軟件、別人的會計服務。這樣才能騰出精力,專注在自己最擅長、最核心的事情上,把價值最大化。
這道理聽起來簡單,但真要自己親身踩過坑,才會體會得更深。
我的「極簡」彎路
過去大半年,我離開了微軟出來自己搞產品。簡單說,挺失敗的。我一開始的思路就是認準一個方向死磕,而且奉行“極致節儉”,啥錢都捨不得花。
現在回看,這犯了幾個錯誤:
- 雞蛋放一個籃子: 跟投資一樣,死磕一個方向,就像 all-in 一隻股票,風險拉滿。但如果你買的是指數基金,覆蓋幾百家公司,風險就小多了。做產品,尤其是早期,也需要分散嘗試,快速迭代。
- 時間 > 小錢: 沒搞明白時間的價值。很多時候,花點錢買個服務、買個工具,省下來的時間遠比那點錢值錢,特別是跟你以前在(比如微軟)的時薪比。這道理很多人,包括之前的我,都沒轉過這個彎。
當然,轉不過彎可能不只是認知問題,也可能是現實所迫——比如有負債,或者生活開銷太大,實在沒閒錢、沒資源、甚至沒時間去做這些“優化”。這也是很多人做事難成的原因之一吧。
拜訪 Sahil 本尊
去年 12 月,我跑了趟紐約布魯克林,順道拜訪了 Sahil Lavingia 本人,去了他的公司 Gumroad。
Gumroad 這家公司,做虛擬物品比如課程等數碼資源的交易平臺,流水相當可觀(據說今年累計營收在 1 億到 10 億美元之間?具體數字不確定,但交易額肯定很大)。可他的辦公室,出乎意料地“極簡”——就一個小房間,大家擠在一起。我去的時候,他們正好在準備聖誕 Party,Sahil 本人也在那兒瘋狂拆快遞,完全沒老闆架子。
挺有意思的。我們坐下聊了聊,他給我一條建議印象很深:試試看 Devin AI 這種全自動編程工具,一個月 500 美刀。“非常值得嘗試,”他說,“比起在紐約僱一個年薪二三十萬美金的工程師,這簡直太便宜了。”
紐約見聞 & 核心洞察
我們還聊了些別的。比如,AI 圈大名鼎鼎的開源公司 Hugging Face 就在他隔壁。我還特意跑過去拍了張照片,辦公室同樣不大。
這次紐約之行,加上我自己的失敗經歷,讓我更深刻地意識到一件事:無論是微創業還是搞個大點的 Startup,最最關鍵的,永遠是找到 Product-Market Fit (PMF),也就是你的產品得有市場、有客戶買單。我這裡就拿我們這個社群平臺舉例子,它的技術其實很糟糕(現在我打了這麼多字就很難受,體驗很差),但是它做到了很多問題,比如直播,社群等等。這就是 PMF。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找 PMF,那沒啥捷徑,唯一的路子就是“多做”:
- 多做幾個產品/嘗試
- 多認識人,尤其是潛在客戶
- 去了解他們最頭疼的問題
- 想辦法幫他們解決——要麼省時間,要麼賺更多錢
你能幫客戶解決這些,自然就能從中分一杯羹。Sahil 最賺錢的產品 Gumroad,乾的就是這事。
Sahil 的變與不變
Sahil 這人挺有意思。我問他:“你那本《Minimalist Entrepreneur》,我們都覺得寫得特好,有沒有計劃出第二版?”
他的回答很 Sahil:“等我慢悠悠寫完,再走完出版流程,書裡的理念估計早就過時了。這時代變化太快了。” 他覺得,與其寫書,不如直接在 Twitter (X) 上分享即時想法,或者搞搞直播,讓大家直接 follow 他。效率更高,信息也更新鮮。
他人也很有趣,雖然是創業家,但政治上是典型的美國民主黨自由派。我跟他聊了不少,也看過他很多技術分享,確實有料。去年夏天,他就早早指出了 Cursor 這款工具可以做大量的 AI 半自動化編程,併為此連續做了四次直播,我每次都有參與。在 Google Meet 上,我們可以自由互動,聊得非常愉快,對我啟發很大。
Founder Mode, God Mode & 開源
另外,大概半年前,圈子裡很流行討論 Founder Mode vs Manager Mode(創始人模式 vs 經理人模式)。Sahil 對此有個更極致的說法,他在 Twitter 上提到了 “God Mode”(上帝模式)。
啥意思呢?就是創始人要有超越常規、甚至對抗內部共識的魄力,去執行那些基於深刻洞察和信念的決策。
他舉了自家例子:Gumroad 曾經調整費率,好像是從階梯制改成了一個固定的、而且高了不少的費率(具體是從 5% 到 10% 還是 10% 到 30% 我記不清了)。當時公司內部幾乎所有人都反對,擔心客戶跑光。但 Sahil 力排眾議,堅持認為只要 Gumroad 提供足夠的價值,客戶就不會流失。
結果呢?大概一年過去,事實證明他是對的。當時 Twitter 上不少人(包括中文圈一些知名 ID,比如丁一)都說 Gumroad 這是要“割韭菜”了,用戶肯定大逃亡。但現實是,並沒有。
更有意思的是,Sahil 認為 Gumroad 的核心競爭力根本不在於費率,甚至不在於代碼本身。所以,他甚至計劃把 Gumroad 的代碼開源(2025年4月4號)!這想法是不是挺讓人驚訝?
靈活的“成長型思維”
Sahil 這人思路非常活,是典型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說白了就是 flexible。
最好的例子就是他對遠程工作的看法:
- 2023 年,他還在跟 YC 創始人 Paul Graham 就遠程工作“隔空喊話”,認為管不好遠程員工是經理的問題,不是遠程模式本身的問題。(鏈接在此)
- 一年後(2024 年),他就大大方方承認,實踐下來發現,還是線下一起工作效果更好,哪怕不是每天都來辦公室。(鏈接在此)
這種基於實踐、勇於修正自己觀點的態度,可能也是他能不斷成功的關鍵吧。
總之,Sahil Lavingia 和他的“極簡創業”,遠不止省錢那麼簡單,更多的是關於專注、槓桿、快速迭代和基於價值的決策。這次經歷,讓我對這些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