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經歷的 Vibe Coding 發展史
我所經歷的 Vibe Coding 發展史
今天分享一下我親身經歷的 Vibe Coding 歷史。雖然這個概念是今年二月份 Andrej Karpathy 在推特上提出的,但 AI 輔助編程其實很早就出現了。
GitHub Copilot 早期內測經歷
最早的 AI 編程輔助是 GitHub 做的一個類似 Google Smart Compose 的功能,就像 Gmail 的智能撰寫一樣。
當時我一直關注這個領域,因為 GPT-2(或者GPT-3)還是開源的,OpenAI 那時是一家非常開源的公司。GitHub 集成了這個開源模型,在 ChatGPT 發佈前就已經有了代碼補全的信號。Transformer 架構(GPT 中的 T)非常擅長補全,GitHub 基於此開發了自動補全模型和 VS Code 插件。
當時的 GitHub CEO 是 Nat Friedman(他後來拿著至少1億美元的包離職加入了 Meta),他在推特上詢問誰有興趣參加內測。我舉手報名,很幸運地成為了最早的內測用戶之一。
創業時期的工具選擇
從微軟離職創業時,Cursor 還沒有現在這麼火。我試過 Cursor,當時感覺和在 ChatGPT 複製粘貼代碼差不多,所以主要還是用 VSCode 和 GitHub Copilot。
有個有趣的對比:昨天我問一個在華爾街工作的朋友,2025年你們用什麼工具編程?他說還是用 ChatGPT 網頁版複製粘貼的方式。我問是不是 Codex 之類的工具,他說不是,仍然是傳統的複製粘貼方法。
GitHub Copilot 的魅力
拿到 GitHub Copilot 內測資格時,感覺像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玩的玩具,開始瘋狂寫代碼。雖然當時的效率提升相比現在只有 5%-10%,最多是寫個註釋生成簡單函數。和現在 AI 能直接生成整個項目相比,簡直微不足道。這是 2021 年的情況。
微軟內部的 AI 阻力
在微軟內部,我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公司對 AI 的抵制非常大,許多經理和同事都抵抗 AI 工具。我負責移動端開發,相比前端開發,AI 工具的效果確實差很多。
高層管理的支持
2023年下半年,為了適應 AI 編程趨勢,我加入了 OneDrive Web Photos 組(類似 Google Photos 的網頁版)。
iOS 團隊有位非常認可我的 leader,建議我向最高層彙報。我接觸到的最高級別是 Satya 手下的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微軟體制複雜,EVP 是最高級的 VP)。向他們分享我們如何使用 AI 工具時,他們非常感興趣。
有趣的是,最高管理層(而非中層)最希望我們使用這些工具。他們甚至與 GitHub 合作,為每個 manager 建立了儀表板,顯示工程師使用 Copilot 的人數和日活躍度。
保守管理層的阻力
但我遇到的 manager 思維極其保守 — 一個從八九十年代就在微軟工作到去年退休的典型美國白人男性(可能來自南北卡羅來納州)。
我很坦率地與他分享一切,但他甚至不讓我使用自動代碼格式化工具,說他更相信人類。對他來說,AI 寫代碼更是不可觸及的禁忌。這是個極端的例子。
離開微軟的決定
在這位保守 manager 手下工作幾個月後,我覺得體制龐大,難以改變,沒什麼意義。受到一口新飯老師的啟發,加上留存了一些安全邊際和家庭支持,決定出來創業。
離開微軟的兩個主要原因:
- 薪資問題 - 在加拿大等非美國地區工作,薪資相比美國本土差很多
- 全民醫保 - 加拿大的全民醫保雖然有問題,但給了我創業的勇氣
- 機會成本 - 在微軟工作,機會成本太高,最近 Mark Zuckerberg 也說「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最大的風險是不承受任何風險」。
Sahil Lavingia 的 Cursor 直播
去年六七月份,我注意到 Gumroad CEO Sahil Lavingia 在推特上說要做 Cursor 編程直播。當時很多人有個常見疑問,就像我華爾街工作的朋友的問題一樣:ChatGPT 網頁版已經夠強了,為什麼不用複製粘貼的方式?
Sahil 在直播中強調了關鍵差異:雖然效率差距只有一點點,但最大的差距是它會打斷你的心流。不斷的複製粘貼會讓思維不連貫,這是重複操作帶來的問題。
那時候的 Cursor 和現在完全不是一個產品,僅僅過了一年,這個領域的發展在不斷加速。
拜訪 Gumroad 總部
2024年12月,我專門拜訪了 Sahil 在紐約布魯克林的 Gumroad 總部,
Gumroad 的辦公室出乎意料地"極簡" — 就一個小房間,大家擠在一起。我去的時候,他們正在準備聖誕聚會,Sahil 本人也在瘋狂拆快遞,完全沒有老闆架子。
這次面對面的交流讓我對 Vibe Coding 和創業有了更深的理解。
Claude Code 的體驗
今年二月份,Claude/Anthropic 發佈了 Claude Code 的 Research Preview(研究預覽版)。我用公司申請了內測資格,內測版和現在版本差距不大,唯一缺點是太貴了。
我之前發推特說,基本一個任務要一到兩美元,我一天可能做上百個小任務,所以一天要花一到兩百美元。經濟價值比較低。
訂閱版的推出
Anthropic 意識到了價格問題,推出了訂閱版。因為他們是模型提供商,成本算得更清楚,所以敢這樣做。
我專門請教了一位在維也納的財富自由程序員朋友,他是 business owner,做了一個很強的產品 PSPDFKit(相信賣了幾個億美元)。他說 Claude Code 真的讓他找回了人生意義,因為財富自由後不知道幹什麼,很多年沒更新博客,現在瘋狂寫代碼、瘋狂更新。
這就是 Vibe Coding 帶來的所謂「氛圍」。
對未來的思考
雖然有人覺得這些工具只有程序員能用或應該用,我認為每個人的出發點都合理。我們做社群的目的是為了打破社交媒體的迴音壁,讓靈感得到碰撞。
靈感和想法本身不值錢,但如果能讓你更有興趣、更願意去做,執行速度和效率就會更高。有時上班痛苦不只是錢的問題,而是感覺不到人生意義。
今天 Google 要發佈新的 Gemini 模型,據說不是代碼模型,所以我們的內容可能還沒浪費。不過浪費了也無所謂,這就是這個時代:內容、軟件、產品的迭代速度都非常快。你可以說更捲了,但其實是給普通人機會。
聯繫方式:
- 郵箱:hello@mikechong.com
- YouTube:@RealMikeChong
- 預約諮詢:cal.com/michael-chong/30min